NBA的比賽強度很大,特別是勢均力敵的時候,大家都在用勁,這個時候球員碰撞在一起,那就容易倒地。或者是突破踩滑,或者是籃下卡位過於兇猛,都可能造成球員倒地。但是我們發現了,大多數球星倒地後不是自己起來,而是等到隊友拉自己才會起身。這就是什麼原因造成呢,我認為有5個原因。
首先跟球員自身有關係,在NBA大多數是膀大腰圓的壯漢,他們身高夠,肌肉厚度強。在比賽時這樣的身體優勢明顯,但是倒地後反而是負擔。因為體型大,體重大,自然不會那麼靈活就馬上起來,如果不能迅速起身,就能引起對方多打少局面,因此隊友趁機把自己拉起來,能有效避免這樣的局面出現。
然後就是為了檢測傷病,年輕球員倒地一個鯉魚打挺記起來了,但是有經驗的球員不會如此。特別是摔倒或者碰撞之後的倒地,這都伴隨著受傷風險。有經驗的球員,他們會在地上躺著緩一下,然後自我檢測是否受傷,等確定一切安全時,這個時候隊友才把自己拉起來。
還有一點就是爭取休息時間,不管你是犯規或者被犯規,都會造成停錶,這個時候可以趁機休息。到底別看就那麼一二十秒的時間,這都是足夠球員緩衝身體的負荷。畢竟48分鐘的時間漫長,比賽強度又大,能在比賽縫隙爭取到這樣休息時間很難得。對於明顯球員來說,一場多休息幾分鐘,已經是很奢侈的事。
還有就是增加凝聚力,這一點也很關鍵。籃球歸根結底是團隊運動,你個人再強如果沒隊友幫助,那很難取得成功,甚至被貼上“數據刷子”標籤。因此,在NBA的所有球隊都有這個算是“潛規則”,那就是球員倒地後,隊友應該第一時間跑過去拉起來,這樣會增加球員之間的信任度和默契度。這算是NBA的球場文化了,現在都在使用!
最後一個一般是明星球員才這樣做,有時候面對對方惡犯後,又沒獲得合理吹罰,球星會故意躺著,這也算是給裁判施壓。如果言行過激,可能會被吹T,因此用這種方式來抗議裁判不公吹罰,很多球星都在用,在比賽關鍵時刻,真有可能獲得奇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