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質疑公牛兩個三連冠也是抱團,個人認為,公牛當年組織隊內訓練喬丹是佔很大比重,柯林斯時期喬丹單打居多,皮蓬,格蘭特無法獨當一面時喬丹只能如此,禪師給予了喬丹更大的格局,分享球權的同時繼續鞭撻隊友進步,禪師對公牛來說更多扮演的是授業解惑,給球隊注入思想的角色。
而喬丹是一切力量的起源,路線和力量成就了王朝。歷史不可假設,到有時結論就在那裡,格蘭特,皮蓬和喬丹新賽季的數據,可以看出喬丹才是那個天賦異禀視籃球為生命的存在,其他人算是天賦兌現到聯盟,可以花紅柳綠罷了,喬丹制止了這種享樂主義。
初入聯盟,皮蓬和格蘭特和其他球員都在喬丹求勝的熔爐裡鍛造,所以場均七分的皮蓬可以隔扣任何超級中鋒,防守組織無所不見長,所以格蘭特偏軟的球風可以成長為鐵三角的一部分,硬剛所有聯盟內線,一種力量來自喬丹把對勝利的渴望散播了出去。
格蘭特走了,一個馬刺棄將仍然可以繼續書寫偉業,羅德曼特殊在只有一個機會,也是精神廢墟里掙扎出的新生,公牛給了他信任和新的事業,信任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,一年的修整期,後三連冠,高度可見。鞭撻和算計甚至侵占是無法相提並論的,信任與拋棄更無法同日而語,如果喬丹公牛作為一個體育精神的標杆也被質疑抱團,那就是人心不古。
抱團或者組團的標準,應該先限定出來。我的理解是強強聯合,兩個或兩個以上球星在即戰力高的時候,加盟到同一支球隊,即戰力高的標準是組團前有全明星實力和數據。抱團有一個抱字,是主動的幾個老大走一起,像勇氣水花不算但是杜蘭特來後算,馬刺GDP和公牛鐵三角類似都不算,包括湖人OK也不算,綠軍是管理層運作也不算,而且是生涯末年,包括當時前期籃網但是那幾個都是巔峰尾巴,純巔峰抱團的唯有詹姆斯和杜蘭特兩人。
具體來說,抱團看主要是誰來推動的。例如上面提到的加內特和雷阿倫去綠軍就是先籤後換,加內特和雷阿倫是否指明了去找誰?湖人三連冠期間,是為了簽下奧尼爾,用迪瓦茨換了科比,當時韋斯特也是一種賭,因為要等一個18歲的小孩兒成長起來,況且還不確定是否真的能達到自己的預期。
詹姆斯抱團,更多的導向是他自己。其實他低調一點去熱火,本身也沒什麼了,因為畢竟合同也到期了,問題出現在他沒有知會管理層,還選擇了全國直播的方式公佈的,當時他才26歲,技術已經逐漸全面了,個人榮譽拿了不少。
什麼是抱團?當打之年的你主動去抱別人組團,並且對方的實力本身就很強,由於你的加入,如虎添翼,奪冠基本變成大概率事件,比如詹姆斯抱熱火,杜蘭特抱勇士,這樣的行為往好了說是“走捷徑”,往壞了說就是“投機取巧”,而喬丹的理念是“誰走都行,我不走;誰來都行,無所謂”,所有的人員都是球隊教練出於戰術考慮的行為,和喬丹無關。
並且那個時候的工資帽和球星的傲骨,當家球星幾乎打死也不會去抱別人的大腿,所謂“一人一城”真不是吹的,除非已經過了巔峰期,出於種種原因,一幫老傢伙湊在一起再拼一把,但這種所謂抱團爭議很小,相反會引起球迷的同情和祝福,而詹姆斯、杜蘭特這種抱團嚴重打破了NBA的平衡和價值觀,搞得現在NBA球隊不抱團基本就別在NBA混了,說他們的抱團行為毀了NBA一點兒都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