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VP爭奪戰,你們怎麼又把庫裡給忽略了?

345

當斯蒂芬·庫裡投中他第二節的第5個三分球時,他心裡想,這肯定又是一場三節打卡下班的比賽。

他在第二節8投6中,拿下了21分,帶領勇士隊在半場結束時以89比71領先國王。這是獨屬於金州勇士的領先方式——很少有球隊能在對手單節拿下35分的時候再比對手多拿15分,但自2015年他們崛起以來,勇士就是可以把這當成一種日常。他們不需要打出讓對手感到窒息的防守表現也可以推起高潮,因為他們有庫裡。

手感火熱,球隊大比分領先,對手只是薩克拉門托國王,但當比賽進行到最後5分鐘的時候,庫裡還是回到了場上,跟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格林、維金斯和盧尼,因為只用了半節時間,勇士隊沒有迪文琴佐的替補陣容就把23分的領先優勢揮霍到了12分。

好在庫裡帶著勇士隊的主力陣容在最後關頭守住了優勢,沒有讓已經打瘋了的國王隊真的完成翻盤。

科爾在賽后承認球隊打得併不好:“我們有時候打得很出色,但我們沒有延續那樣的表現。比分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接近很多,也許我該讚揚邁克·布朗的工作。我們在比賽中放鬆了警惕,而他們利用了這一點。”

總體來說,新賽季的三場比賽科爾延續了同一種執教邏輯。在對洛杉磯湖人隊的賽季揭幕戰中,科爾進行了11人的輪換,除了小帕特里克·鮑德溫外,其他所有球員都上場了,其中有9名球員的上場時間超過了15分鐘。之後在對掘金和國王的比賽里,他都保持了這樣的輪換方式。

庫裡解釋了球隊這樣做的原因:“我們有11個有能力上場做出貢獻的球員,在賽季初也許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排出不同的陣容,然後去尋找哪些球員一起上場有更好的化學反應。你必須不斷嘗試,不斷給球員們機會上場表現自己。

這是年輕人成長的一部分,他們要盡快了解在這個聯盟中獲勝有多麼困難。我們確實有時會讓它看起來很容易,但那是經過十年的工作和演練才建立起來的東西。”

這不是勇士第一次面臨人手過多的甜蜜煩惱。自2014-15賽季上任以來,史蒂夫·科爾一向以超長輪換著稱,這也是勇士隊“眾志成城”這一口號的由來。而區別主要在於,當時勇士隊替補席上都是伊戈達拉、利文斯頓、巴博薩和大衛·李這樣經驗豐富的老將,而現在球隊的第二陣容裡充斥著沒打過幾場NBA的新兵蛋子。

他們還在摸索該如何在NBA生存,甚至其中的某些球員還在逐漸學習勇士隊的團隊哲學,而科爾也在摸索應該如何使用和搭配他們。

在這個階段交一些學費是他們的必經之路,上賽季季后賽表現搶眼的普爾和加里·佩頓二世就是勇士在這樣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中歷練出來的,勇士有理由相信,懷斯曼、庫明加和穆迪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進步。

當然,勇士能這樣大膽科研,一切的基礎還是要歸功於庫裡。在新賽季的三場比賽里,庫裡場均能拿到33.3分5.3籃板4.3助攻1.7搶斷,34歲的他看起來依然處於一陣甚至MVP的討論序列中。

在最近的播客節目裡,凱文·加內特提出了他的觀點:“現在聯盟已經不再處於勒布朗·詹姆斯的時代了對吧?

也許我們必須給庫裡更多尊重,他開創了先例,改變了籃球比賽的常規投射距離,改變了這個時代後衛的打法,大家都在模仿他……也許以後某個時候聯盟會不得不考慮引入四分球,對吧?這就是事實,我們正處在斯蒂芬·庫里和金州勇士隊的時代裡。”

這是2022年,不是2015年。我們無需再向球迷朋友們解釋庫裡是如何改變了NBA,因為這一切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。當一名射手開始在任何處境,任何角度,任何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距離把球扔進籃筐,你會認為那隻是他的任性,一次即興演出,一種行為藝術。他絕不可能靠這種方式成功,靠這種方式拿下MVP和FMVP。

這種投籃這次進了下次未必會進。這節進了下節未必會進。這場進了下場未必會進。今年進了明年未必會進。人們說庫裡“季后賽不給力”,“打不了高端局”,“關鍵球水平被嚴重高估”,就算成功了也“只是體系球員”。

也難怪蘋果公司將他們正在計劃製作的庫裡紀錄片命名為《被低估(Underrated)》,因為被偏見、被冒犯、被低估的過程幾乎充斥著庫裡的整個職業生涯。

但隨著時間流逝,在看著庫裡頂著整個世界對他的惡意肆無忌憚地投這種球投了14年之後,再遲鈍的球迷和再老派的評論員也會意識到,這個時代屬於庫裡,他就是NBA這個時代的標誌,最出色也最偉大的球星之一。

你覺得他會有沉冤昭雪的複仇感嗎?那不是庫裡。在這個贏得世界尊重的夏天,庫裡看起來並沒有特別關心這些。他只是去領了幾個獎,在頒獎典禮上說了點俏皮話。然後繼續投身健身房和籃球館。

也許庫裡已經完成了以他的身體天賦能做到的技巧極致,以至於他無法從籃球世界裡找到更進一步的方法。但他還在尋找別的方式補充自己。在日本的季前賽期間,庫裡帶著喬丹·普爾造訪了武藏川相撲場。

作為目前全世界最頂尖的籃球運動員,庫裡被同樣處於世界頂級水平的相撲選手們所吸引,想要從他們身上尋找成功的相似之處。在回到灣區的飛機上,他認為自己研究相撲的那兩個小時是東京五天之行里最難忘的經歷。他在相撲場上學到的東西也可能某天會以某種方式展示在籃球場上,對於這種事情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。

“我看了他們的訓練,也在擂台上蹲了幾分鐘。我想近距離體驗一下他們的生活方式,感受一下他們這項運動驚人的紀律性和對抗性,我覺得這真的能幫到我。”

神奇的是,現在已經沒人再討論格林和普爾之間的事情了。喬丹·普爾,在他拿到自己的第一份大合同之前,作為被勇士隊在低順位選中、悉心培養的年輕球員,對他的前輩說垃圾話,挑戰他們的球隊地位,拒絕逆來順受,然後他吃了一拳,而這一拳來自一位走過和他一模一樣道路的球隊老將。

這本來應該是開賽階段全聯盟最關注的故事,但勇士把這一切處理得很好,而科爾又一次把功勞歸給了庫裡:“追夢和普爾已經坐下來聊過了,完成了一次很棒的交流,庫裡一直在幕後瘋狂幫助他們雙方和解,他總是這麼富有領袖氣質。現在這一切已經翻篇了。”

一邊是並肩締造王朝的老兄弟,一邊是年輕鋒銳的後起之秀,領導者想要一碗水端平並不容易。要消解他們的矛盾,你得有讓追隨者心服口服的魅力,你得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,你得有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智慧。最重要的是,你得有讓世界閉嘴的實力。庫裡看起來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一切——就像他之前這些年做到的一樣。

而現在,人們不再會懷疑他的領袖能力,就像人們不再懷疑他的全面技巧,他的成熟,他的無私、無畏和大心臟。

他也許不符合傳統偉大球員的標準——傳統的超級球星總是苦大仇深又天賦異禀,有時候甚至看起來像基因變異,庫裡顯然和他們不同——但他通過率領一支看起來和他一樣天賦平平的球隊贏得了冠軍,取回了他應得的一切。這是個怪獸橫行的時代,但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庫裡才是統治這個時代的人。

若你願意向前追溯,你會發現也許庫裡的時代早就到來了,人們只是等到庫裡拿到了他的第一個FMVP獎杯才真正認知到這點。但沒關係,來得晚,總比不來好。

38歲的詹姆斯一直在創造歷史?

但34歲的庫裡何嘗又不是如此呢